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网页确认框的用户体验设计

文章描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网页确认框的用户体验设计.

确认框,顾名思义,对关键的用户行为进行确认,比如“询问是否删除”,“告知已删除”。根据网上的观察,发现有的网站对确认框的设计缺乏合理性。本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类别

根据触发目的,确认框分为两类:询问和告知。

询问

转推的确认框

询问,类似 Javascript 里的 confirm(),即:是否去做?

告知

Flickr 的告知

告知,类似 Javascript 里的 alert(),即:做的状态。

必要性

任何阻碍(打断)用户行为的动作,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冷静下来,我们真的、一定、必须打断用户的动作吗?不妨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来考量“必要性”。

行为是否主动

  • 是。既然是用户自己主动做了这个决定,那么确认框有设计过度之嫌
  • 不是,但用户容易误操作。先解决“误操作‘的问题,再来谈确认框吧
  • 不是。剔除确认框

结果能否挽回

  • 不能。真的不能吗?难道不知道这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吗
  • 真的不能。使用确认框
  • 能。剔除之

信息可否忽略

  • 不可以。真的不可以吗?流程上不能再优化了吗
  • 真的不可以。使用确认框
  • 可以。剔除之


必要性(上新浪微博,下腾讯微博)

两大微博都只能最多添加10个标签,超出限制后,它们的确认框如上。孰优孰劣?

设计

做确认框,就要保证其可用性。

可控

根据可控的程度分为:原生和弹出层两种。

Javascript 原生类型

JS 代码原生的 confirm() 确认框好处只有一个,那就是编码方便。弊端有:

  • 样式因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而异
  • 体验无法与全站融洽
  • 无法更改按钮文案和样式
  • 没有档次
  • 没有情感

弹出层类型

注意:这里谈的不是弹出层,而是弹出层类型的确认框。

弹出层,因为是纯手工编写,完全可控,宏观上有:

  • 遮罩。使用遮罩,因为确认框里的内容很重要。颜色则取决于网站的情感基调,与重要性无关(因为真的很重要);保持遮罩层颜色的统一
  • 位置。相对居中
  • 标题。不设置标题
  • 内容格式。左对齐,具体格式依内容而定
  • 按钮格式。居中或右对齐
  • 图片。没有,或者最多一个
  • 移动。可以移动,并保持滚动
  • 退出响应。必须点击某个按钮才能做出相应响应,因为确认框很重要。同理,不设置右上角的 “×”
  • 快捷键。可以考虑,记得照顾视觉障碍的用户

文案

不多一个字

  • 说匹配用户教育程度的语言
  • 写出文案后,逐字删除,除非造成歧义
  • 照顾用户的情感。这里多一个字,胜一万字

条理清晰

  • 格式清晰
  • 逻辑清晰

是的,有时候脑袋一热,逻辑就乱了。清晰的格式有助于理顺(自己和用户的)逻辑。

注明后果

再说一遍,真的很重要。

不使用判断词和代词

仅仅写“是”和“否”不如写“删除”和“取消”直接。

按钮

摆放


Flickr 混乱的按钮顺序

我们习惯说“是否”,我们说“Yes or No”,那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设置按钮的摆放顺序。(反过来也行,)务必在全站统一,不要一会左一会右,你叫用户点哪?

样式

  • 与全站按钮的样式统一。不推荐使用 HTML 内置的 <input type="button"> 按钮,毕竟已经到这一步了,再多做一点吧
  • 分清主次。鼓励用户点击的按钮使用突出 / 鲜明的颜色,反之使用常色,或者干脆使用文字链接的形式


“取消”按钮看上去就不能点

  • 避免使用灰色。因为灰色看上去无法点击。白色亦不赞同

选例分析

选取了三个“拖入到黑名单(阻止该人)”的例子。

正例1

豆瓣:把某人拖黑

亮点:

  1. 不多一个字
  2. 逻辑清晰
  3. 注明后果
  4. 确定=确定,避免了不能改动按钮文案的硬伤

正例2

谷歌+:阻止某人(把某人拖黑)

亮点:

  1. 囊括了豆瓣的全部亮点
  2. 体验统一
  3. 格式清晰
  4. 分清主次(更推荐使用醒目的红色)
  5. 不使用代词
  6. 可以挽回
  7. 通过照片唤起情感

反例

知乎:把某人拖黑

时间: 2024-05-25 04:04:40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网页确认框的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文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设计全面认识理解

亦称作:背景调查,以客为本的设计.聚焦用户设计.移情设计.可用性.可用性工程.可用性测试.用户经验(UXD)设计.用户-友好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基础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有个核心前提:最好的设计产品和服务源于对潜在用户的需求的了解.在设计最初,设计师积极与终端用户交流收集见解,以此推动设计的进展,并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 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可以得到新的见解,这对所有的设计项目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新产品新服务:在实行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时显得更为的需要.了解用户体验能引导设计师怀疑自己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用户体验设计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的用户体验亦称作:背景调查,以客为本的设计.聚焦用户设计.移情设计.可用性.可用性工程.可用性测试.用户经验(UXD)设计.用户-友好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基础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有个核心前提:最好的设计产品和服务源于对潜在用户的需求的了解.在设计最初,设计师积极与终端用户交流收集见解,以此推动设计的进展,并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 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可以得到新的见解,这对所有的设计项目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新产品新服务:在实行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时显得更为的需要.了解用户体验能引

移动用户体验设计:iOS APP体验设计

文章描述:iOS APP体验设计. iOS APP体验设计不像互联网的体验设计那样,有一堆的方法论和可以"借鉴"的案例. 目前除了苹果的<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和前Palm的<Zen of Palm>外,没有找到更好的设计哲学和方法论. 事实上,即便认真地研读了HIG和Zen of Palm,甚至是Oolon Colluphid的哲学巨作你也无法严格按照Guideline设计出一款出色的APP.其原因,我得从程序猿和设计湿说起.

用户体验设计要从接触品牌开始进行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 或 U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做创新2.0模式的精髓."-–百度百科 现在,几

用户体验设计: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全方位的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 或 U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做创新2.0模式的精髓."-–百度百科 现在,几

确认框的设计

确认框,顾名思义,对关键的用户行为进行确认,比如"询问是否删除","告知已删除".根据网上的观察,发现有的网站对确认框的设计缺乏合理性.本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类别 根据触发目的,确认框分为两类:询问和告知. 询问 开发的确认"> 转推的确认框 询问,类似 Javascript 里的 confirm(),即:是否去做? 告知 Flickr 的告知 告知,类似 Javascript 里的 alert(),即:做的状态. 必要性 任何阻碍(打断)用户行为的

用户体验设计中的不安因素

大家可能都看过一些交互教程类的书藉,总写着这么几个关键字."可用性""易用性""安全性""有用性""有效性""容易记忆""易学性"等.对于可用.易用.有用.易学.易记等都比较好理解,唯独这安全性在用户体验界面上是如何应用的可能有所不解,是否就是网络上常提的安全性,很多人会认为安全性与界面的交互设计有什么关系?今天就例举几个关于安全性http://www.aliyun.

《当用户体验设计遇上敏捷》一3.4 谁是设计师

3.4 谁是设计师 当用户体验设计遇上敏捷在探讨设计与敏捷的细节之前,我们首先来定义一下"设计"的含义,并且了解一下传统上做设计的都是什么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指的设计师都是大家常识中的.这很危险,因为非设计人员经常会认为所有的设计师都是一样的,并且每个设计师都可以完成和设计有关的一切.设计师多种多样,有些是全才,而其他人则是专攻一个方向.为了保证大家都说相同的话,我们来探究一下不同的设计角色及其各自的技能集(图3.7). 用户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和可用性构成我们今天所做的体验设计的大部

改进用户体验设计需要花多少钱?

当我们重视起用户体验时,就需要花成本来提供网站或产品的这一方面内容,而很都时候大家都觉得用户体验很难量化.那么对于改进一个用户体验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本文为您详细算一算. 我经常能听到一个传说:说是有个某个购物网站因为改进用户购买流程,让用户不注册也能购买,为这个网站赢得了3亿美金的钱(这个故事的版本貌似很多,如有类似经历者,可以不去纠结于这个例子).我也最近看到有网友(finger)写的<用户体验--真实的贡献还是洗脑运动?>中提到了这个例子.finger认为那个网站的用户数大,所以放大了改进